陶瓷雕塑大師姚永康先生仙逝

2017年7月2日23點08分,雕塑界、瓷界大師姚永康先生仙逝。業(yè)內學子友人無不惋惜,驚嘆這位中國老一輩陶瓷藝術教育大家就這樣走了,這盞指路明燈就這樣熄滅了。他留下藝術經典,留下了諄諄教誨,留下了藝術精神,也帶走一個時代,一個有姚永康藝術的時代,但他的藝術成就終將成為人類的遺產。

姚永康,祖籍浙江寧波,于農歷1941年11月生于江西省吉安,成長于南昌。雕塑家,陶藝家。姚永康長期從事美術教育,至今仍堅持自己的藝術理念和藝術創(chuàng)作。1957年15歲時拜胡獻雅為師父學習國畫,1962年考入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1966年正在搞畢業(yè)創(chuàng)作時文革開始,分配到江西省景德鎮(zhèn)瓷業(yè)公司,為做大型毛主席塑像下放到景德鎮(zhèn)建國瓷廠,1980年調回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任教雕塑,1996年任正教授,2005年離休。聯(lián)合國陶藝會會員(LAC會員)中國美術協(xié)會會員,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西省雕塑藝委會主任,高嶺陶藝協(xié)會會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姚永康的人物雕塑在寫實風格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同時他自創(chuàng)姚氏現(xiàn)代寫意隨性陶藝風格,“他以一種難得的年輕,前衛(wèi)的心態(tài)輕松上陣,而在表現(xiàn)語言上又盡顯‘老爾彌辣’的處理手段和技巧,他將中國的水墨語言運用到陶瓷雕塑上,泥條與泥片的結合如同大寫意般酣暢淋漓錯落有致,而高難度的燒成技巧使完整的作品為傳世精品!

翻閱網上眾多媒體的報道,發(fā)現(xiàn)這篇姚永康先生七十歲的自述,文字雖然平和,卻基本概括他畢生藝術追求的理想,對藝術在古稀之年的明澈,他不僅用他的藝術引導了我們,也用人生的實踐找到了自己。他,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教授,更是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家。

七十自述

很多年來,我堅持認為:我們作造型藝術的首要做的事就是,探索建立一種屬于自己的藝術語匯、形式語言!叭烁饔畜w”四個字是我幼時的國畫先生藝術導師胡獻雅教給我的,我為這四個字,在藝術上面找自己的“身體”找了一輩子,找了幾十年。一晃就到了中年時期,甚至年過半百才仿佛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藝術)“身體”!

經歷了幾十年的磨礪、探索,我終于找到了一個方向,一個存在的方位,明白了應該怎么做作品。《世紀娃》的痕跡、趣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有,在‘八五美術新潮’涌動的時代,國內諸多同行一味西化,而我則以逆反的思維悟到了藝術必須堅持自己的道路。一九九七年《世紀娃》面世,是我對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體悟?梢哉f,《世紀娃》是在我心中孕育了千年的娃娃。這一系列作品體現(xiàn)了一種很放松很自然的狀態(tài)——靈動的外表充滿著生趣和亮色,意態(tài)輕松自如,卻老辣有力。以娃娃與動植物為載體,跟隨著自己的興趣、感覺,去游樂玩耍。在創(chuàng)作時,我認為藝術家不僅僅是要去理解材料、掌控技術,而是要順乎自然,讓思想在窯火中重生!端-系列》是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的推進,并表達了我本人對人文環(huán)境的真切關懷。

為了提升作品的表現(xiàn)力,長期以來我一再嘗試著用自己琢磨出來的一些技藝手法,努力在材料運用、成型燒造、形象構思等諸多方面,展示我內心的呼喚和渴望。如把中國水墨寫意的手法融匯到雕塑的造型上;首創(chuàng)一種隨性泥片卷塑法;率先將青釉在瓷雕上大量重復的使用,并獨創(chuàng)配景方式,加強了青釉光影的動律感,突破了雕塑的一般原理。所有這些,都獲得了國內外同行的謬獎和熱評。大家認為,這屬于中國更屬于世界。

我是個被放逐的人,我的藝術,傳統(tǒng)藝術說不是,當代藝術說不是,雕塑說是陶藝,陶藝說是雕塑……我很懶,不愿做個展,喜歡參加項目展,因為這樣方便,但經常被落選;蛘撸裁炊疾皇,什么都不像,成就了我的藝術,我的追求。

姚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