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東方之白

德化和景德鎮(zhèn)一樣,千百年來都以陶瓷為主要產業(yè),窯火從未間斷,兩個瓷都皆是聞名遐邇,唯一的差別只在一座御窯。

德化金竹坑有生產白瓷最好的瓷土,德化山上郁郁蔥蔥、松脂豐富的松樹是旺盛窯火的最佳燃料,最擅長窯爐改造的德化人在這里燒制出賽玉的白瓷。宋代白瓷最著名的是定窯,定窯又稱北定,德化被稱為南定。

南定的白瓷被肩挑手提翻山至臨近德化的永春,以生產香燭聞名的永春距離德化30多公里。德化白瓷在永春放小船,最終到達東方第一大港——泉州港。
從泉州港,德化白瓷走向了世界,被譽為東方之白。

孩兒紅

德化陶藝師李建水稱,多年前他偶得幾噸德化金竹坑的老礦土,為了這些老礦土,李建水在二十多年前開始研究德化的陶瓷材料,希望有朝一日能用這批老礦土燒出最地道的德化瓷器,早年金竹坑的一噸老礦就曾賣到過60萬元人民幣。

金竹坑就像景德鎮(zhèn)的高嶺,有著燒造德化白瓷最好的瓷土,但在上世紀70年代,金竹坑的瓷土礦枯竭。金竹坑的老礦土據(jù)說曾用于毛澤東的水晶棺制作。及花甲,李建水開始著手燒制白瓷雕塑,用的就是他私人珍藏的金竹坑瓷土。最讓他癡迷的就是他燒造的“孩兒紅”和“豬油白”,“孩兒紅”的白瓷在光線的透視下呈現(xiàn)出淡淡的紅色,“豬油白”則體現(xiàn)出白瓷油脂般的質感。此外,他還燒出了一件和報紙一般薄的薄胎杯,里外施的釉比坯都要薄的多,可惜有些變形。

李建水成功的將“孩兒紅”和“豬油白”申請了商標,這兩件都是德化白瓷最極致的工藝,李建水對此興奮不已。但在李建水的好友王冠英看來,他的“孩兒紅”和“豬油白”都未達到明代德化白瓷的指標,只能說接近。80多歲的王冠英是德化白瓷一部活著的史書,在他眼里,“孩兒紅”和“豬油白”的德化白瓷工藝根本無法完全復原,那是屬于特定時代的奇葩。

古時的德化有松脂豐富的松木,郁郁蔥蔥的松木為德化白瓷提供了最好的燃料,取自金竹坑的瓷土是最合適燒制德化瓷的原料,古時德化叢山匯流而下的水最宜陶冶,擅長窯爐改造的德化人也總是擁有最先進的窯爐。

這些都無法再復制。

蛋窯

無法復制的比如德化的水流經德化城中的浐溪不復當年清澈,山上的松木也不再用來燒制瓷器,金竹坑的礦土也已枯竭,屈斗宮的窯火早已熄滅千年。

寶美村的屈斗宮遺址是德化宋元時期的古窯,依山勢而建的屈斗宮窯是一座龍窯。北宋時,德化無數(shù)類似這樣的窯口不斷地生產著運往國外的瓷器。德化在唐代就開始燒制白瓷,只是那時的白瓷并不精致,有些白中帶黃,宋代德化被稱為“南定”,呼應北方定窯,足見德化白瓷之精美。

王冠英認為屈斗宮是一座德化窯爐過渡時期的窯址,在屈斗宮窯之前后,是龍窯向蛋窯的過渡,屈斗宮龍窯已經設置了許多窯壁。

蛋窯被王冠英認為是德化窯的杰作,依山而建長長的一串,有著若干蛋形的獨立窯室,燒完一間窯室再燒下一間,前一間窯室的熱能往下一間傳遞,兼顧了效率與節(jié)能。正是這樣的蛋窯,燒制出了“孩兒紅”與“豬油白”。龍窯此后在德化的地位變?yōu)椤巴敫G”,因燒制瓷碗而得了這個別稱。

德化近泉州港,這座東方第一大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不僅為德化瓷提供了物流的渠道,也為德化人開闊了眼界。德化瓷從古至今都以品種多著稱,其中就有西洋工藝瓷,這里比內陸更適應市場。舶來的技術也被德化人西為中用,早在上世紀30年代,德化就從德國引進了練泥機,開始了陶瓷生產的機械化嘗試,但陶瓷生產后期的加工仍以手工為主,至今德化陶瓷企業(yè)仍以中小企業(yè)為主,其中包括冠幅在內的三家陶瓷企業(yè)規(guī)模最大,是德化三家上市的陶瓷企業(yè)。

傳統(tǒng)的德化陶瓷生產以家庭為單位,一家一戶式的進行陶瓷生產,幾家合起來建一座窯。家庭式的作坊沒有形成幫派,自然地傳續(xù)著德化的陶瓷生產。

這樣的形式在德化解放后才發(fā)生改變,和許多建國初期的國營企業(yè)類似,德化優(yōu)秀的制瓷匠人都進入了德化瓷廠,又稱國營一廠,王冠英就是最早進入德化瓷廠的一批員工。

德化瓷廠在研制電窯時,曾燒制過一批瓷器,其中偶得了接近明代象牙白的白瓷,這讓德化瓷廠員工興奮不已,他們后來將工藝改良制成高白瓷,他們燒制的高白瓷最終被選為中央禮品瓷,作為國禮饋贈國外友人。

德化瓷廠是福建省的明星企業(yè),當?shù)厝艘赃M入瓷廠為榮,相比縣政府這樣的機關,人們更愿意在德化瓷廠就業(yè)。王冠英回憶德化瓷廠的職工思想統(tǒng)一,工作積極性高,即使在市場化浪潮中,德化瓷廠的效益仍非常好,改制與否對于這家國營廠似乎并不重要,雖然后來仍難逃改制之命運。

瓷國明珠

市場化讓德化人如魚得水,在這座人口二十萬的縣城里,有幾萬人從事陶瓷行業(yè)。從泉南高速出口的陶瓷文化墻,到縣城內隨處可見的陶瓷企業(yè)、作坊和門店,處處可見陶瓷元素。

出口一直是德化陶瓷最大的銷售渠道,近年這里才開始生產茶具,唯一蹊蹺的是這里喝功夫茶的年頭遠超過生產陶瓷茶具的年頭,家家戶戶都有一套功夫茶具,閑暇時和功夫茶的這里的生活常態(tài)。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柯宏榮夫婦的茶桌擺在寬敞的接待室里,他的妻子陳桂玉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陳桂玉笑稱自己開的是夫妻店。

茶室的樓上是柯宏榮夫婦的作品展廳,展示了夫婦二人合作的德化陶瓷雕塑作品。受益于德化瓷廠的改制,柯榮宏夫婦得到了自由嘗試德化陶瓷雕塑創(chuàng)作的機會,他們的雕塑瓷從傳統(tǒng)到創(chuàng)新,形式和題材豐富多樣,代表了德化陶瓷雕塑的最高水準。

德化瓷釉產自本地,含鈉的長石和石英讓德化瓷釉半透明度很高,而且特別瑩潤。材質的美讓藝術家有了發(fā)揮的空間,但相比其他地區(qū)的陶瓷雕塑,德化瓷塑制作并不容易,單色的表現(xiàn)意味著需要付出更多的智慧,高達25%的收縮率,意味著在制作時必須極其精細,陳桂玉說,比如觀音開相,用料稍微偏頗便會讓觀音像開得不正,而且無法補救。

德化的藝術瓷創(chuàng)作以白瓷雕塑為主,從明代的何朝宗到現(xiàn)在的柯宏榮夫婦,德化白瓷雕塑歷經數(shù)百年的演變和進化,在藝術陶瓷領域德化白瓷有著特殊的地位,被譽為瓷國明珠。

職業(yè)教育

德化的藝術瓷創(chuàng)作近年呈現(xiàn)出多元化,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曾映雪一直致力于德化瓷的繪畫創(chuàng)作。她幾年前成立了鳳凰山瓷畫院,吸納了德化最好的陶瓷美術家進入。

曾映雪供職于德化職業(yè)技術學校,陶瓷繪畫逐漸被這家學校重視,在學校的一個大廳里就展示了師生的國畫和瓷繪作品。

擅長瓷畫和書法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錦華曾兩次受邀到該校講學,校方希望吳錦華能為他們的瓷繪教學和創(chuàng)作提供思路,并聘任吳錦華為客座教授,在這里吳錦華還有一間工作室,方便他隨時前來創(chuàng)作指導。

不斷與吳錦華這樣的頂級陶藝家交流,讓這所學校的瓷繪創(chuàng)作能力提升迅速,也逐漸獲得了收藏市場的認可,曾映雪對此甚為欣慰。德化白瓷有著獨特的美,在賽玉的白瓷上進行彩繪裝飾,也許能讓德化白瓷開辟新的可能。

德化職業(yè)技術學校的校長陳文森,對職校的藝術化教育十分重視,德化本身就是將藝術陶瓷生活化的成功典范,提供優(yōu)秀的藝術創(chuàng)作能力,將為德化的陶瓷產業(yè)提供產業(yè)的源動力。

這所學校有著良好的聲譽,德化大部分的陶瓷藝術家都出自這所學校,德化70%的陶瓷企業(yè)家也來自這所學校,現(xiàn)在德化的陶瓷企業(yè)對該校的畢業(yè)生需求十分旺盛,而且能開出比應屆本科生都要高的薪資。

陳文森的理想是通過院校教育引領陶瓷產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

實際上,德化的人才培養(yǎng)已經從傳統(tǒng)的師徒傳承模式和家庭傳承模式,過渡到了院校教育與傳統(tǒng)傳承模式結合,這為德化陶瓷人才的梯隊提供了堅實基礎,也是德化瓷業(yè)向前發(fā)展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