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發(fā)展至南宋,技藝達到頂峰,集大成者即為南宋官窯。南宋官窯到底有多美?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留下16字如夢如幻的評價:“澄泥為范,極其精致,油色瑩徹,為世所珍。”令人惋惜的是,絢爛的南宋官窯,從興起到跟隨南宋一起灰飛煙滅,它在世上僅存130多年,猶如曇花一現(xiàn),不著痕跡。由此,這“溫潤如玉、胎薄如紙”的南宋官窯也成了現(xiàn)代收藏者的心頭好,為收藏品市場所看好。據(jù)說,1989年,在香港以2500萬港幣拍賣的1件南宋官窯青瓷曾創(chuàng)造當時中國古陶瓷拍賣史的最高紀錄。
然而,由于各種原因,南宋時期遺留于世的官窯真品不足100件,目前部分完整的真品已被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館、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等地,民間幾乎難覓其蹤跡。不過,蕭山還有幾位能工巧匠繼承了南宋官窯的制作技藝,他們手工制作的南宋官窯作品也日益成為收藏新貴。
金國榮便是其中一個。今年50歲的他燒了30多年的南宋官窯,對于這門手工技藝早已達到癡迷的程度。金國榮坦言,自己的作品被看好也是最近幾年的事,前些年,也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耙驗槲沂谴竽憚(chuàng)新派,當別人都忙著復刻、仿制稀世官窯品之時,我想的是如何讓‘沉悶’的南宋官窯‘靈動’起來……”金國榮說,此前,南宋官窯收藏界的大部分收藏者們收藏作品,只看作者在業(yè)內(nèi)的名氣,以及作品的仿真度;現(xiàn)在不同了,創(chuàng)新意識慢慢復蘇,大家開始關注他的作品。
在堅硬的青瓷口子上彎出一道美麗的弧線、在器身周圍用鏤空卷草紋進行裝飾……這些一反常態(tài)的風格,讓南宋官窯呈現(xiàn)出一股現(xiàn)代藝術的創(chuàng)新氣息。比如金國榮純手工制作的南宋官窯“花口缽”,缽體不大,大約20厘米高,顏色為淡青色,通體飽滿,缽身線條優(yōu)美,最特別之處,便是缽口的一道“翻邊”,令整口缽立即活潑起來。類似于這樣的南宋官窯作品是金國榮的強項,他的作品《輪花碗》和《蓮花碗》已先后被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永久收藏;還有“金絲碗”、“十二生肖”等等,這些作品一經(jīng)面世,均被來自法國、日本、阿曼等國的收藏者,以及中國香港、澳門、廣東和蕭山本土的愛好者們收入囊中,其價格也是逐年遞增。
然而,創(chuàng)新也并非完全摒棄南宋官窯的古典美。金國榮告誡那些有意向收藏南宋官窯的人士,任何一件南宋官窯作品都無法丟掉屬于它的特有印記,如紫口鐵足、粉青釉色、薄胎厚釉、開有紋片等特點,脫離了這些特點,便不能稱為南宋官窯。
對于如何收藏南宋官窯,金國榮也表達了一些個人觀點。他說:“在我看來,可以稱之為收藏品的必須具有精湛的手工制作技藝,絕不能是批量制作的拉坯或鑲器;其次,作品也應融入作者的思想內(nèi)涵,展現(xiàn)個人風格。”
末了,記者臨走前,金國榮又給我倒上一杯茶水,盛放的茶具也是他自己做的,茶壺頂是一個縮小了的寶塔;壺身底部拉出了水波紋;小茶杯呈一瓣梅花型,美極了,整套茶具就叫《西湖茶語》,從最初的構(gòu)思到制作,他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你知道,燒制官窯的過程真的要看‘緣分’,很多因素是不可控的,不同的氣溫、氣壓都會燒出不同顏色、形狀的作品,只有反復試驗,才能做出一件最滿意的作品。”金國榮笑著說。
的確,這世上找不到兩件一模一樣的南宋官窯手工作品,因為雙手捧進火中的“毛坯”,沒有人知道出來后究竟會是什么色澤、什么模樣,連作者自己也無法預知,答案永遠留在最后揭曉。這就是南宋官窯的奇妙與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