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圭:為陶瓷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追夢一生

博山位于中國東部山東半島的中心地帶,距離北京大約四百多公里。小城三面環(huán)山,一條小河從城區(qū)穿過,特有的土質使得這個地方與陶瓷琉璃結緣至深,是中國著名的“陶琉之鄉(xiāng)”。這里的人們一代一代繼承著祖輩流傳下來的手藝,百年不輟,那種追求和傳承幾乎變成了一種習俗。在這里,陶瓷琉璃不僅是生活的依靠,更是一種執(zhí)著、一種夢想、一種無法忘卻的記憶。

2013年6月底,國際臺記者專程來到博山,尋訪了幾位工藝美術大師和年輕藝術家。從今天起,邀請您收聽系列錄音報道《陶風琉韻追夢人》。首先您將認識博山美術陶瓷行業(yè)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中國著名的陶瓷藝術家朱一圭先生。

朱一圭先生今年有74歲高齡了。他從小酷愛繪畫,后來在博山的一個制陶作坊里當學徒。除陶瓷外,他還潛心研究繪畫、雕刻等相通的藝術門類,可謂匯通古今中外,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他1981年復原了龍山文化中的黑蛋殼陶,1994年再現了宋代花斑瑪瑙釉。但他最大的貢獻還是1975年首創(chuàng)了立粉畫法,改寫了我國數千年黑釉陶不能著彩的歷史。朱老介紹說,黑陶在歷史上一直被視作販夫走卒所用的“貧賤者用的低等陶”。

“蒲松林記載,說博山做不出好東西來,只能做出些黑釉陶瓷,農民使用的東西!

朱老的技法讓黑陶如花般美麗綻放。他創(chuàng)作的高溫烏金釉立粉彩陶掛盤《竹雞》在鄧小平1979年訪美時作為國禮贈與美國參議院、眾議院。今天,只能給農民使用的陶瓷終于走上了大雅之堂。

盡管已經74歲高齡了,朱老還在不斷創(chuàng)新。博山區(qū)文化體制改革和發(fā)展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周峰介紹說:“朱老一直在做高溫彩釉和壁畫結合這方面研究。今天我剛剛去了(他那)。又聽了他介紹最近搞的一個科研項目。我覺得像朱老這樣的精神應該在年輕陶琉藝術大師中推廣!

關于創(chuàng)新,朱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創(chuàng)新是必須的,因為時代在前進,要跟著時代的腳步,但是創(chuàng)新必須要有基礎,這一點非常重要,必須先要有非常深厚的傳統積累才行。真正傳統的東西,哪樣東西仔細挖掘挖掘,都非常了不起!

朱老非常推崇傳統的技藝傳承方式,他說:“我們那個時候,都是有那么一個工作室,現在叫工作室了,過去叫作坊,和現在的教學方法不太一樣。像過去,作坊老師如果想帶出個徒弟,就教三年,然后,這個地方(作坊)就交給學生了,這樣,老師就給學生找到了工作的地方了,這樣,傳承起來就很嚴密了!

朱老年輕時曾在景德鎮(zhèn)學習過一段時間,那段經歷的學習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60年在景德鎮(zhèn)學習半年。當時,有個姓劉的師傅,(他的)水點桃花可謂是絕技。大英博物館都收藏了他的作品。水點桃花有一層白粉,上釉時,既要達到看上去有種流動的感覺,一層一層(釉色)重復,這樣燒出來,就跟真的桃花一模一樣!

朱老說,要想達到這樣的水平,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能有急功近利之心,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實際操作的鍛煉,須得耐得住寂寞。

“(陶瓷)這個東西需要學習好多年。沒有十年沒法培養(yǎng)出一個人才來。過去作坊老師說:才抵一擔,躬身十年。一點東西,沒有十年都弄不清楚它!

在他看來,一些學陶瓷出身的人,搞了五六年陶瓷后卻又改行了,著實可惜可嘆。

“學陶瓷,首先得從零開始,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是很費勁的,要把這一段時間熬過去。要沉下心來,別考慮掙多少錢,掙錢其實是很容易的,搞對了,掙錢非常容易!

朱老指著窗邊立著的幾個巴掌大的人偶說,“這么小一個都賣100塊錢,所以,現在真正學陶瓷還是蠻有學頭的!

中國“陶琉之鄉(xiāng)”的手藝人和藝術家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給我們十分鐘,帶您走進他們的藝術夢想和人生。

為了把這份來自遠古的輝煌傳承下去,也為了保留住博山陶瓷最傳統、最本真、最核心的東西,朱老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陶瓷藝術研究所——圭炎陶瓷藝術研究所。目前,在他的研究所里工作著不少志同道合的陶瓷人。

“目前有十來個工人,都是當時廠里車間的工人!

“(我)姓房,我跟朱老干的年頭多了。三十年了。我們是工人。上釉,翻模,搞成型設計!

他們在朱老的帶領下,都還沿著傳統的陶瓷工藝思路在做東西,忠實于傳統技藝的本質和要求。

“(比如說)一個碗,這(碗)口,這一點叫頸,就是脖子,再往下叫肩,然后是腹,碗底則為足?、頸、肩、腹、足就像人體。古人認為,每一樣作品都要講究這些。如果忽略了這些,從(陶瓷作品的)造型上來說,就會出現問題!

在實際操作方面,比如說對于顏色的研究和積累,朱老認為,除了在學院里學習的水彩學,更重要的是實踐中的經驗積累。

“哪個顏色和哪個顏色搭最好看,記住它,一個一個來,記得多了,就學會了。我所謂的顏色學,是按照咱們傳統的東西和法國印象派的水彩學結合起來。這樣既能發(fā)揮我們古老技藝的特色,又能符合國外的審美!

朱老的研究所已經跟中央美院建立了牢固的合作關系,每年都會有美院的學生來朱老這里學習,接受傳統陶瓷藝術的熏陶。劉龑是中央美院大三的學生,從2012年六月開始,他和另一位同學在朱老這里學習已經一年多了。

“美院每年都會組織學生來這里實習,大概是暑假一個月的時間,來這里聽朱老講課,這里跟我們學校很長時間了,大概有二三十年的合作關系。我們來這里學的東西非常多,這一年對于我來說非常重要,跟朱老、工作室的師傅都學到很多東西,有些師傅的手藝都特別好,在學校里是見不到的”。

這兩位同學都是學校里的佼佼者,經過層層選拔獲得了來朱老這里學習的機會。平時也非?炭。

“來這干都是沒日沒夜的,設計都設計到晚上一點”。

對于這種肯吃苦愿意學的后輩,朱老從來都是竭盡全力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他們。

“老先生人特別好,親自給我們上課、指導,非常耐心,(我們)感覺(朱老)肚子里有一大把東西,也是他那種心情,急于把他的技藝傳授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