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師緣——關于石炳壽與恩師王云泉

下旬的某一天,我前去拜訪已故陶瓷美術家王云泉的入室弟子石炳壽老師,意在談談王云泉藝術生涯的故事及成就。

于是,在石炳壽的記憶深處的講述里,還原和再了已故陶瓷美術家王云泉一個更為生動、真實的從藝生涯。時至今日,他對于恩師王云泉的山水瓷畫藝術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和理解。

一 

這更像是一個民國時期勵志的故事。命運與生活的逼迫,讓人更早地成熟。

 1916年的5月的29日,王云泉出生在江西省樂平市樂港鄉(xiāng)井頭村的一個石匠人家。但命運之神并沒有給與王家太多的眷顧,等這小兒成長至9歲,家境的貧困與生活的折磨讓其母親困頓難守而遠走他鄉(xiāng),從此音信不再。然而這并不是家庭苦難的開始,王云泉15歲那年,再次遭逢父親因積勞成累,從屋頂?shù)滤こ芍貍,而家境之貧難捱醫(yī)治負擔的凄苦。數(shù)月之后,父親帶著遺憾與牽掛不得不拋離無親無故的弱子而去。

此后,年少的王云泉似乎一下子懂得了生活的無奈,這讓他不得不變得堅韌而早慧:不得不子承父業(yè)背起父親曾用過的工具袋,開始了四處漂泊,靠手藝為生的離家生涯。那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賣力干活的境況:雕龍刻鳳、鏤花鑿字。但休息之余,王云泉想起父親曾省吃儉用供其上的三年私塾,除學習古文經書外,更是因愛好自習了許多民間畫譜,關于人物、山水、花鳥的繪畫著實有幾分喜愛。這些晚上的閑暇時光,給了那個青蔥的少年一些僅存的慰藉心靈的歡愉與快樂——他不僅想法子收集更多的名家畫譜,如芥子園,王石谷等名家,更越發(fā)沉迷于畫山、畫水、畫這自然靈動的萬物。

命運總有轉筆。那是1935年的冬天,那日大雪紛飛。

在石匠的工友們都紛紛躲進屋堂避寒取暖的間隙里,20歲的王云泉乘機又在一張廢舊紙上畫了 一幅雪景圖。在許多的流傳的文本里都說到,正是此時,剛有一位從景德鎮(zhèn)回樂平探親的陶瓷美術界長者看見了王云泉當初的素描小畫,認為王繪畫頗具天賦,遂好心建議其可以到景德鎮(zhèn)學畫,從事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假以時日,應能創(chuàng)出一片前途來。試想,長輩這樣鼓勵及肯定下描繪的未來藍圖,定是讓正當青年的王云泉內心激動不已。接著,次年,滿懷闖勁的青年籌集盤纏,變賣家中田產,下定決心身無羈絆地奔赴了景德鎮(zhèn)。

1936年,是王云泉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年,這年他開始了與景德鎮(zhèn)這個城市結緣,與瓷結緣。

王云泉來景德鎮(zhèn)之后得長者介紹,成為了江西省陶業(yè)學校的一名學生,一經三年,王云泉因著繪畫稟賦與勤勉筆耕,系統(tǒng)掌握了陶瓷山水及國畫山水的技法。因緣際會,又得汪大滄、珠山八友之汪野亭指點,習得兩位名師山水、泉林畫法技藝精傳。王云泉很聰明地將自己掌握到的畫法融會貫通,一一運用到畫作中。幾年光景,當初的小伙筆下已經不止稿紙素描,而是頻出精品,漸得名氣。

但習有所成,建樹有所長的王云泉沒有因此而樂的半點享受。

“恩師他從沒有娛樂,他是受過苦的人,基本上是白天晚上除了吃飯、睡覺外,就是畫畫了,到老都在畫。假如有唯一的愛好,就是抽煙!笔䦃鄣幕貞浿,王云泉對作畫滿懷刻苦,堅持、專一,生活更是單調地清苦。甚至晚年,環(huán)境轉好,也極少玩樂,甚是節(jié)儉。最初興起的收音機還是在石炳壽的“攛掇”言語下才購買。

一如最初的勤勉,王云泉研究眾多陶瓷名家傳統(tǒng)與技藝,更是掌握和學會了配制畫作所需的釉料及顏料,在日益的積累與試驗中,王云泉的瓷畫藝術日漸臻美,尤其粉彩山水,頗具國畫山水意境,得古人之妙,大山秀水之間流露磅礴之勢,卻飽含清潤之風,格調高雅,別具一格。有人曾說觀其瓷畫“有使人感于物趣到逸趣可貴之妙”。

解放后,王云泉瓷畫山水進入另一個新的創(chuàng)作高峰中:1958年被藝術瓷廠選進美研室國畫組專職創(chuàng)作山水畫。為響應時代的需要,創(chuàng)現(xiàn)實主義題材作品,歌祖國山河,加以上百次的外出寫生,其《公園攬勝》粉彩瓷板,《大茅山新貌》大型粉彩瓷板,《北京頤和園》等優(yōu)秀精品,成為國家禮品或國內外博物館永久珍藏。

這也給王云泉的“王氏山水”打下堅實的基礎中,慢慢形成其獨特的風格與畫風。而得王氏山水影響及王云泉指點的學生中,如賴德全等,今日早已是名家。

有藝術評論家曾說“王云泉山水,有情、有理,更富有時代的特色,”情理之外自有時代的圖解與注釋,藝術的具象之外,飽含藝術審美,藝術境界”。

1998年,主人公王云泉走向了生命的終點,勵志故事似乎也在告一段落。但其實一切都不曾真的結束,王云泉膝下一子四孫及得其真?zhèn)鞯娜胧业茏觽內栽诓粩嘭S富“王氏山水”藝術,甚至不斷地在傳承中加以創(chuàng)新發(fā)展。

這位中國當代山水瓷畫史上不可多得大師級人物,給后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財富。他及他的藝術,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精神,都將被后世不斷的緬懷和珍視。

石炳壽今日的藝術成就,也獲譽眾多。談起當初如何拜于恩師王云泉名下,他記憶猶新。

1982年10月份的一天下午,高中畢業(yè)不久的小伙憑著男子漢心中走南闖北的勁頭坐上了樂平至景德鎮(zhèn)的火車,幾個小時后,大汗淋漓又激動地出現(xiàn)在了景德鎮(zhèn)的火車站。這是石炳壽第一次拜訪王云泉。

那是一扇虛掩的門,留著一人左右進出的門縫。前來拜學的石炳壽因自幼即在學堂負責板報,有些繪畫的基礎,在得到一位同是是老鄉(xiāng)的姓馬的老畫家口頭推薦后,即興沖沖地來到馬姓老師在景德鎮(zhèn)繪畫的朋友王云泉老師的家中。
石炳壽記起與恩師初次見面的場景。

“那位?你是誰。坑惺裁词聠?”石炳壽推門進入,看見一個中等身材且瘦弱的人,一個人在安靜的畫畫。講明來意后的石炳壽在獲得王云泉的點頭示意后,激動地拿出準備好的自己在閑暇時間畫的白描畫出來。王云泉看后,并無激動亦無搖頭,只說要求那位馬姓老師寫份書面推薦,再來學習。那日,王云泉讓石炳壽住在他家閣樓,過了一夜。次日,石炳壽同樣興沖沖地離開了!拔倚睦镏莱闪搜剑 本瓦@樣,石炳壽成為了王云泉的入室弟子。“我恩師,那時候已經快70歲了,從新華瓷廠退休了。但他教人畫畫一點也不懈怠。很是刻苦,更不許我們偷懶。”“他會在我的臨摹本上寫上三行字——認真地畫。仔細地畫?炭嗟禺。”“我們當時幾個學習的師兄弟有時候貪玩去隔壁家看個電視,街邊看個報紙什么的,一旦被王老師看見,都會遭挨罵。他認為,我們要心無旁騖地去畫,以后才能畫出好作品來!笔䦃壑两裾J為,畫畫需要從工筆開始,再求寫意,更上一層樓再有創(chuàng)新。恩師教授他畫畫最初的即是從臨摹葉子、石頭、樹根開始,以像不像為基礎,之后再整體臨摹一幅山水。

時至今日,石炳壽的山水作品已經有自己的風格特色,不同于老師王云泉的常以主題牛、水車、茅棚、土墻具象出現(xiàn)的等田園風光、江南春色題材的山水瓷畫作品。石炳壽的山水作品,特別是粉彩作品堪稱一絕,深得王云泉瓷畫技藝的真?zhèn),更具有扎實深厚的傳統(tǒng)工藝功底,在其繪畫中更具“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格物知致、韻外之致”的意境。在石炳壽日常作瓷會客的并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錫良題詞的石松閣工作室里,可看見石炳壽一些粉彩、青花、新彩山水作品。而在這次的采訪所在地,石炳壽另一處的工作室里,展示著他的幾幅新作,那是最近寫生后靈感來襲的成果。大山大水,分外的大氣,青紅黛綠,顏色明亮,整體充滿雅致之感。為了畫畫,石炳壽堅持了與恩師王云泉一樣的步履——去實地寫生。為此:他走過一條條山川,登上一個個山峰。他試圖與自然對話,找到最合適的點,繪制出最給人美感的畫面。如今,石炳壽的陶瓷藝術上已業(yè)有所成,自成格調。但是他會對小輩們說“好好畫,努力畫”,一如當年恩師王云泉對其說的“認真、仔細、刻苦地畫”。只要觀察得仔細些,誰都可以看出,這位在一方瓷板或數(shù)件瓷瓶上揮毫大山大水的陶瓷藝術探求與實踐者,并不單純地鼓勵別人,更在勉勵自己,時刻記住恩師當時真誠的告誡;貞浧鹄蠋熗踉迫,石炳壽始終一幅手舞足蹈,不能盡言的神情。

(聲明:景德鎮(zhèn)廣播電視周報已授權“景德鎮(zhèn)陶瓷網”發(fā)表文章,轉載請注明來源,未經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