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是同治時期彩瓷中最常見的品種,民窯瓷中多見一種厚重的粉彩堆繪品種,釉色濃重、獨具特色,古玩行里稱之為“同治彩”。近日,有讀者來信求教自己家中有數個彩碟,聽說應該是俗稱的“同治彩”,不知是否屬實。
據廣州市文物總店的專業(yè)人員鑒定,該讀者所指的“彩碟”應該就是“同治彩”,但只是普通的日用品,工藝比較粗糙,而且保存至今不甚完整,價值不高。不過據了解,“同治彩”近年來價格有大幅上升,雖然在粉彩中算不上“高檔”的品種,但不乏精品。而且該品種目前在民間收藏較廣,市民可根據提供的“同治彩”特征核對自己家中的藏品是否為“同治彩”。
同治(1862-1874)一朝共13年,制瓷工藝遠不及“清三代”的水平。這個時期的民窯彩瓷以日用瓷和陳設瓷為主,器型規(guī)整有余靈巧不足;胎體厚重,釉面光潤并因為釉厚而呈現“波浪釉”(即表面起伏如波浪);釉呈現粉白色或泛青灰色;釉質不如前朝緊密;彩釉不均勻,濃淡過渡不明顯,所以色彩效果濃郁但色階少、色彩對比強烈;題材多為寓意吉祥的紋飾,如“五子奪魁”、“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等。
水平下降但不乏精品
據了解,由于同治時期連年戰(zhàn)亂,景德鎮(zhèn)已無法恢復大規(guī)模的生產,側重于生產民間日用器,工藝水平較低。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精品。如圖片中的“同治粉彩對瓶”,是保存極為完好的一對精品,其器型巨大、胎厚重、通體繪粉彩花卉錦地,瓶口內側有如意紋,瓶口外側是金彩;頸部有一對獅耳;肩部有四條螭龍浮雕;瓶身主題紋飾和頸部小開光內的圖案互相呼應,突出了延續(xù)的效果。
以前“同治彩”并不受收藏人士青睞,主要是大部分行內人士認為其是“大路貨”,工藝不夠精美,把收藏的眼光只盯著“清三代”看。所以一直以來同治彩的市場價也相當便宜,瓷碟多為數百元,該對瓶器型如此之大,價格也不過20萬元左右(每只)。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愛好者進入收藏領域,同治彩也在逐漸被普通收藏者所關注,特別是許多市民發(fā)現家中藏有一些同治時代的日用品,更增加他們對同治彩的關注和好奇。
近年價格水漲船高
因此,近年來,同治彩的價格也逐漸“水漲船高”。目前保存較完好的同治民窯粉彩瓷,市場價在幾千元到幾萬元之間,上面提到的對瓶價格也上漲到50多萬元(每只)。不過,文物總店的專業(yè)人員表示,同治彩的上升空間肯定不如備受注目的“清三代”瓷器,但其色彩圖案的“熱鬧”符合外國女性買家的審美,很受她們的熱烈追捧,所以也具有一定的市場。
之尋寶圖
“同治彩”
仿品歷來較少
因為市場價值不能與其他精品比擬,所以“同治彩”仿品歷來較少。但隨著部分精品的價格逐漸上升,而其工藝水平較容易被仿冒,市場上也開始出現一些大壇、大尊、三百件(一種行內固用的規(guī)格叫法,即指約55cm~60cm高的尊)的贗品。
不過從同治彩的特征可以鑒定真?zhèn)危喝宋锉姸,場面熱鬧;很多器物以嬰孩為題材(見上圖),嬰孩的頭部渾圓、頭發(fā)多在兩側或頂心;人物表情“千人一面”,即因為工藝水平而表情單一相同;部分器物瓶口上或有花口,內里甚至描花。
另外,從圖片中的“松石綠地粉彩”、“牡丹錦雞紋”可明顯看出,同治彩的暖色鮮艷熱鬧、冷色柔和,雖然略顯粗糙,但富有神韻。而贗品暖色濃艷、冷色生硬,色彩刺眼、胎質疏松,明顯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