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 雕花描金薄胎碗

  一只當代瓷碗,價值百萬元?昨日下午,記者在醴陵瓷收藏愛好者王虎純(應采訪對象要求,此為化名)家中見到這只由工藝美術大師唐錫懷創(chuàng)作的雕花描金薄胎碗。王虎純告訴記者,該雕花描金薄胎碗世上僅存兩只,另一只已被博物館收藏。

  珍貴:該瓷泥已絕跡

  王先生是一位有著30年醴陵瓷收藏史的鐵桿瓷器發(fā)燒友。在他家中,樓上樓下都擺放著精美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其中90%以上出自林家湖、鄧景淵、易炳萱、鄧文科等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之手。而在他的500多件藏品中,“鎮(zhèn)家之寶”正是這只雕花描金薄胎碗。

  當著記者的面,王先生從書房中一個隱蔽的柜子里捧出一個箱子來,打開后,小心地把“鎮(zhèn)家之寶”捏出來,放在臺燈下讓記者觀看。只見該碗碗口金線流暢,碗體潤如白玉,雖薄如蛋殼,卻還在上面精心雕刻著大朵的芙蓉,迎著燈光,玲瓏剔透。正在記者細細欣賞之時,只聽見耳邊“鐺”的一聲,響起清脆有力的美妙金屬聲,隱隱還有著回聲,原來,是它的主人在碗身上輕輕彈了一下……“用薄如紙、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磬來形容它是太貼切不過了!”王先生臉上的表情很沉醉。

  去年9月,中央電視臺《藝術品投資》欄目與湖南省政府文史館、省收藏協(xié)會聯(lián)合舉辦了“民間尋寶·走進長沙”活動,王先生這只雕花描金薄胎碗的亮相曾引起了收藏界的轟動。我國研究近現(xiàn)代陶瓷方面的專家陳海波一眼就認出,這只碗是由已經(jīng)絕跡的洪江大丸泥燒制而成,而它的作者唐錫懷則是醴陵碩果僅存的兩位雕瓷工藝大師之一。此碗作為醴陵釉下彩瓷高超技藝的代表,應屬國家級寶物,因為這種瓷藝正面臨著失傳。陳海波還說,由于該碗的無法復制性,它應該放進博物館珍藏。此后,央視二套《鑒寶》欄目向全國觀眾點評了這只釉下彩雕花描金薄胎碗,宣布它獲得了“民間寶物優(yōu)秀獎”,據(jù)悉,這是鑒寶專家們走遍全國36個城市,惟一一個獲得該獎的當代瓷碗。

  蹤跡:曾流徙海外

  據(jù)王先生介紹,醴陵瓷曾有過兩度興盛的“官窯”時期,一是在20世紀初,愛國實業(yè)家熊希齡向日本學習,興辦湖南瓷業(yè)公司、瓷業(yè)學堂,并將醴陵瓷向慈禧太后進貢;第二次興盛則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醴陵釉下五彩瓷藝專為毛澤東、周恩來制作茶杯餐具,為首都十大場館提供瓷器用品因而重振雄風。唐錫懷的這只驚世瓷碗,就是這個時期的產(chǎn)物,制作于1974年。王先生告訴記者,當初唐錫懷燒制瓷碗時,一共燒了幾十只,然而,最后成功的只有兩只!笆G九不成,要靠經(jīng)驗,也要靠運氣!彼忉屨f。

  據(jù)王先生介紹,1974年,唐錫懷燒制的這只雕花描金薄胎碗在廣交會上展出,一個美國商人用2萬美金買去。但幾經(jīng)輾轉(zhuǎn),這只碗最后還是回到了唐錫懷本人手中。本身就是醴陵人的王先生獲知這個消息,連續(xù)幾個月上門拜訪,最后終于說動了唐錫懷,將這只碗收到了自己的手中。

  為什么收藏當代瓷器?

  “別的收藏家都偏好收藏漢壇唐碗宋瓶元碟這樣的古瓷,覺得是文物,藝術投資價值高,但我覺得,像醴陵瓷這樣的當代精品,代表著當代高超的瓷藝,為什么就不值得我們耗費心力去收集,去宣揚呢?”王先生說,自己收藏當代名家的醴陵瓷,就是想把當代的精品留住。另外,當代的作品,收藏成本相對低廉,市場上贗品又很少,很適合自己這樣的工薪階層收藏。

  “收藏到了這樣的程度,就不僅僅滿足于個人欣賞了。”王先生告訴記者,在某機關單位工作的他,曾成功策劃了以釉下彩瓷作為禮品送給香港特首、慶香港回歸十周年的活動,以宣傳我省的醴陵釉下彩文化。最近,他還向省市有關部門寫建議書,希望能將長沙窯與醴陵釉下彩捆綁申遺。